寒衣节的起源

王朝百态·作者佚名  2016-11-26  
宽屏版  字体: |||超大  

寒衣节为每年农历十月初一,又称“十月朝”、“祭祖节”、“冥阴节”。与清明节,中元节,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“鬼节”。这一天人们会祭奠先亡之人,谓之送寒衣。同时,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,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。

1、寒衣节源起于古代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。

古代,秋天新收后,为缅怀先人,祈求来年丰收,民间有祭祀祖宗的习俗,这一习俗与秋天的很多民俗节日均有联系。古人在十月初一,用黍等农作物祭祀祖先,后演变为家祭、墓祭等多种形式。现今江南部分地区,犹存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;十月初一烧送寒衣,祭祀亲人的风俗,现多见于北方民间。

2、寒衣节为传统节日――“下元水官节”的前移。

“三元”是“三官”的别称,《五杂俎》载:“道经以正月十五为上元,七月十五为中元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。”《太上三官经》云:“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”,“三元节”为道教的传统节日:上元节称“上元天官节”,系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辰;中元节称“中元地官节”,系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;下元节称“下元水官节”,系下元解厄水官洞阴大帝诞辰。水官生日,作为节庆,是为了求取水官保佑,能够解脱无法预料的厄运。始于汉代的“下元水官节”,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。清代,此节被前移到十月初一,成为寒衣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

3、寒衣节为孟姜女传说衍生的节日。

“十月里,十月一,家家户户缝寒衣,人人都把寒衣换,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”,千百年来,孟姜女寻夫送寒衣、哭倒八百里长城的歌谣,唱遍了长城内外、大江南北。凄婉的歌词,悲伤的爱情故事,深深打动着一代代男女老少的心,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,约定成俗,把农历十月一日孟姜女寻夫送寒衣的日子,称为“寒衣节”,孟姜女的传说也成为华夏久盛不衰的经典传说。

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,竟衍生了一个中国民俗节日――寒衣节!这不是神话,这是一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奇迹!

寒衣节祭祀习俗

烧寒衣

准备供品

一般在上午进行。供品张罗好后,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、香箔备用。五色纸乃红、黄、蓝、白、黑五种颜色,薄薄的,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。晌午吃过饭,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,叫齐一家人,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。

进行拜祭

到了坟前,焚香点蜡,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,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;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,将五色纸、冥币置于圈内,点火焚烧。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,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、汽车等“奢侈品”,一边烧,一边念叨:“某某呀,你活着时辛苦操劳,死了就好好享福吧,住豪宅,开宝马,风风光光,气死阎王!”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。

还有的人家,在坟头划圆圈时,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。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,以免他们穷极生恶,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。

禁忌事项

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、冥钞诸物,都必须烧焚,只有烧的干干净净,这些阳世的纸张,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、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。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,就前功尽弃、亡人不能使用。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,要特别认真细致。这种行动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,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。

汉族民间送寒衣时,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,象征布帛类。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,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。

焚烧寒衣,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,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。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。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,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。临县旧日传有一诗:“粘纸成衣费剪裁,凌晨烧去化灰埃。御寒泉台果否用?但闻悲声顺耳来!”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,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。儿女们守孝,穿三年孝服。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。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,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。

其他风俗

汉族民间在十月一日,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,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。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,让儿女、丈夫换季。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,不适宜穿棉,也要督促儿女、丈夫试穿一下,图个吉利。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、烟筒。安装完毕后,还要试着生一下火,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。十月一日,妇女忌出行。汉族民间改善生活,山区兴吃桥面、莜面。

希望本文寒衣节的起源能帮到你。

 
 
 
免责声明: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,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其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© 2005- 王朝网络 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