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元节是指那一天

王朝百态·作者佚名  2016-11-25  
宽屏版  字体: |||超大  

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农历十月十五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

农历十月十五,是古老的“下元节”。此时,正值农村收获季节,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,包素菜馅心,蒸熟后在大门外“斋天”。又,旧时俗谚云:“十月半,牵砻团子斋三官”。原来道教谓是日是“三官”(天官、地官、水官)生日,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,杆上挂黄旗。晚上,杆顶挂三盏天灯,做团子需三官。民国以后,此俗渐废,惟民间将祭亡、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“中元节”时举行。

农历十月十五,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,下元节,亦称“下元日”、“下元”。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。道家有三官,天官、地官、水官、谓天官赐福,地官赦罪,水官解厄。下元节,就是水官解厄d谷帝君解厄之辰,俗谓是日,水官根据考察,录奏天廷,为人解厄。”这一天,道观做道场,民间则祭祀亡灵,并祈求下元水官排忧解难。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缓死刑执行日期的规定。

此外,在民间,下元节这一日,还有民间工匠祭炉神的习俗,炉神就是太上老君,大概源于道教用炉炼丹。

节令食品

饮食风俗是节日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人类在长期的、众多的节日活动的实践中,形成了独立的、特殊的节令食品,诸如春节吃饺子,正月十五吃元宵、端午节吃粽子,中秋节吃月饼等等,它同其它风俗习惯一样,作为民族的一种共同情感、共同心态.统一着人们的节日行为,对节日的生存、发展起着重要作用。

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,以北京为例,过下元节时,家家户户都要做“豆泥骨朵”。“豆泥”就是红小豆做的“豆沙馅儿”。是北京小吃“豆沙包子”。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“豆沙包子”,在几百年前的明代,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。

节日复兴

复兴下元节需要说明的是,这里所说复兴,并不是说一定要全民大张旗鼓都来过下元节。其实,让下元节的合理文化内容能够在时代中得以延续,有关的节日民俗能够有选择地继承下来,让有心过这个节的国民同胞有一种选择的余地,应该说就已经很好了。

下元节有一个很宝贵的东西,基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:那就是对生命历程中持久的困境与苦厄的消除、化解。这种生命的体验,并不能只用“愚昧无知”“宗教盲从”来概括甚至打压。我们考虑,下元节在当今时代,若能被塑造为中国人的“解厄日”、“祈福日”,那么它就有望得到复兴。

基本思路

那些焚烧“金银包”等祭拜祖先的活动,理当弃之不用。而采用其它更为妥当的对祖先的纪念方式。下元节来自道教,其实对当今的国人来说,这一天倒是近距离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机。故此,下元节也可以成为一个道教文化的感受日。

另外,由于水官即大禹,这种对大禹的纪念活动显然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,可以延续下来成为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一种有益活动。出于方便和现实的考虑,不妨把对祖先的纪念和对下元水官的拜祭合二为一,在其中加入纪念先人、解厄祈福两种人文意识。并通过节俭、方便的习俗,达到这一目标。

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问题,对下元水官的拜祭,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信仰道教的什么偶像,其实,我们完全可以把下元水官当做一个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宗教神,借以表达人们除困解厄的美好愿望即可。就象人们放鞭炮并不是为了驱赶“年”这一怪兽一样的道理。下元节除困解厄的主题,特别适合开展探问病人、慰问困厄者等充满人性关怀的活动。下元节的食俗,可以比较忠实的继承,并在其中融入人们相互祝福的美好心愿。

民族服饰

下元节是一个严肃庄重的民族节日,庄重和内敛是节日的基调。此时所穿的节日汉服,应该适应这种节日氛围。大红大绿、过于喜庆、过于活泼的汉服都是不合适的。综合考虑,我们建议,下元节,男子可以穿色调庄重、低沉的深衣常服,在拜祭时可以着玄端等更庄重严肃的衣服。女子可以穿色调较深的深衣、襦裙等。

希望本文下元节是指那一天能帮到你。

 
 
 
免责声明: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,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,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其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© 2005- 王朝网络 版权所有